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電子四甲10029176楊佳恩 "12/3/2015 「牽阮的手」紀錄片放映"

在保守的台灣1950年代臺南縣山上鄉有位熱情活潑的臺南女中二年級學生田孟淑,期望她成為法官的父母,請了從日本留學回鄉、且相識的田朝明醫師為女兒課後輔導,共同喜好使相差16歲的兩人相戀,但年齡差距且同姓的禁忌,其雙親非常反對這段戀情,田孟淑與田朝明乃決定私奔。田朝明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男人,會讓田孟淑選擇離家出走?
戒嚴時期的臺灣,又是什麼樣的愛,可以讓曾親歷二二八事件的人權醫師田朝明與孟淑兩人冒死援救素昧平生的謝聰敏政治犯?照顧黨外人士及家屬的身心健康、戴著斗笠、拿著麥克風參加黨外運動、上街頭示威抗議?隨時做好入獄犧牲之準備?大家暱稱為田爸爸/田媽媽的兩人牽手見證了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情、人與土地之間的愛、美麗島事件520農民運動、廢除刑法一百條等民主運動。
兩人一路相知相惜、牽手走過時代大風大浪及生命喜怒哀樂的真摯愛情,直到田朝明醫師因長年中風病痛於2010年逝世。出身黨外的資深臺灣民主運動領袖陳菊將田孟淑與田朝明譽為「臺灣政治犯之母」。

這是一部相當賺人血淚的電影,背景是由228事件所主導,讓我們從新想起國高中歷史課本上所描述的台灣社會。我對台灣的政治社會歷史雖然沒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我能體諒那些當年所謂的政治犯、思想犯是如何的艱辛,因為我也曾經到過綠島玩,那邊還存在的綠島監獄就是用來關當年美麗島事件的政治犯,還有人權園區等等,甚至還有許多人是命喪綠島。
但其實路都是人走出來的,如果沒有當年的他們,或許就沒我現在的我們,民主化的社會,自由的思想輿論,民選總統等等等,希望未來的台灣政治政黨能夠越來越成熟,美國能有現今的民主穩定性也是經過數百年的波折,而台灣的民選總統制度才不過二三十年而已,所以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電子四甲10029176楊佳恩 "11/26/2015 「城市發展下的動物處境」:連流浪也不允許的極度邊緣"

流浪動物在國內外都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我在ETtoday找到一篇有關流浪狗的文章,網址及內容如下: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227/329287.htm
全台灣約有200萬隻流浪動物,且數字一直沒有減少,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台灣動物協會的外籍志工麗莎以她長期參與動保協會活動的經驗,直接點出幾個重點,希望喚起台灣民眾能更重視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們。
影片一開始,麗莎即直接道出:「流浪動物在台灣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呢?工廠及農夫習慣放養看家的狗狗,卻沒有幫牠們結紮的觀念,狗兒在外很容易交配生子,生出越來越多流浪狗;還有不良繁殖場業者利用純種狗交配繁殖,不斷生產及近親交配的下場會造很多不健康的下一代,沒有賣相又身體殘缺的狗又會被帶到山上棄養,造成越來越多的流浪動物,情況以南部最為嚴重。
更大的隱憂就是沒有「結紮」!麗莎說台灣人似乎不太喜歡帶寵物去絕育,可能認為這樣對動物不好。但其實流浪動物的TNRTrap Neuter Release,即誘捕、絕育、釋放)才是正確的觀念,且很多國家已經執行很久了。TNR不僅讓動物健康,結紮放回後可以保持地區的生態平衡,也達到控制流浪動物的數量。
最後更強調以「認養代替購買」觀念,指出就算是流浪動物,經過好好的照顧,牠們一樣會看家、會愛你。如果無法飼養,也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加入志工行列,幫忙照顧這些流浪動物。

就我居住的台北市而言,我覺得流浪狗問題是不嚴重的,因為政府強力的圍捕以及在都市的捉拿管理方便。但是在台灣鄉下或是山區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流浪狗常常造成居民很大很麻煩,例如成群的流浪狗具有攻擊性,要是有烙單的民眾經過他們的地盤,就常常發生野狗攻擊人類的事件,或是流浪狗們也會攻擊人類所飼養的牲畜,或是造成社會上的髒亂。
我覺得想要杜絕流浪狗的方法還是在於人們自己,雖然我自己沒有養寵物,但是最基本的觀念「結紮」以及「認養代替購買」卻是從小聽到大的,但是真正能落實的飼主又有多少呢?

電子四甲10029176楊佳恩 "11/19 「公民不服從」之演講"

公民不服從(也稱政治不服從;英語Civil disobedience),為在憲政體制下處於少數地位的公民表達異議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反對權的政治權利
公民的「反對權」就是指「公民不服從」,雖有可能涉及違法的行為,卻是出於「社會良知及正義」的公共利益之關注而不得已所選擇的一種手段,是少數人基於對法律忠誠的一種喚起多數人認同的非常手段。
基於公民的道德、良知所從事的「公民不服從」,這是不同於一般的「暴民反抗」及「暴動」。「公民不服從」參與者的訴求,是否符合「社會良知及正義」的公共利益是須要訴諸社會多數人的認同所進行的一種抗爭行為。
甘地認為「公民不服從」應符合以下九大特徵:
1.     公民抗議者(或真理堅固)不懷有憤怒情緒;
2.     忍受對方的惱怒;
3.     忍受對方的攻擊,不進行報復,即使遭到處罰也不屈從;
4.     面對當局人員實施逮捕,公民抗議者將配合拘捕,即使當局試圖沒收其財產,也不進行反抗;
5.     若抗議公民的財產是受託性質,他將可以拒絕服從,即使喪失生命也要加以捍衛,但不能  進行報復;
6.     報復行為包括咒罵;
7.     抗議公民絕不侮辱對方,也不會採取新式的喊叫,因為這有違不害;
8.     抗議公民不向英國國旗敬禮,對於官員,無論英國還是印度的,也不能進行侮辱;
9.     在鬥爭期間,如果有人侮辱官員,或對其實施攻擊,抗議公民將保護該官員,即使有生命危險,也要使其免受攻擊。

"公民不服從"這項議題,對我來說比較遙遠,因為我從小到大沒有熱衷政治、社會運動方面,直到太陽花學運的出現。前年的太陽花學運,是因為學生不滿立法院黑箱通過服貿條款而發起的抗議,進而抗議、遊行、甚至是直接佔領了立法院,而我當時也有到場在立法院外頭靜坐聲援。姑且不論"服貿條款"對台灣是好是壞,我想政府都不應該黑箱的來通過它,而是要達到公開透明、逐一審查之後再來執行,而人民有聲音就應該要大聲的說出來,當自己的權益受損就不該再默不吭聲,所以我也選擇了餐與這次的太陽花學運,我希望台灣社會往後也能夠像這次一樣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訴求。

電子四甲10029176楊佳恩 "11/5/2015 議題思考與討論 (二) 如何看待「人」是合於道德的?"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另特此補充,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中國早在孔孟時代就已經有"道德"放面的觀念。如果一個人他沒有了道德,那它跟畜生有什麼兩樣呢? 道德它涵蓋的範圍其實無所不在,舉凡人與朋友、父母、另一半、陌生人、甚至是自己一個人時,時時刻刻每個人都受著道德的規範,舉例來說,今天我在捷運上大聲地講個手機、或是在圖書館裡聊天,這或許都沒有觸犯什麼法條,但確實已經影響了其他人,別人看你的眼光可能就是"沒品"、"沒道德"。又或許今天四下無人,我在馬路邊隨便丟棄了一個垃圾,這件事情其實可能也沒人能約束、逞罰我,但是基於環保、衛生的觀念,從小到大的"道德觀"告訴我,我不能做這件事。所以其實道德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應該要審慎的來思考這個問題。